据2020年最新数据,每年新发病例超过40万,死亡28万,超过85%的患者确诊时处于中晚期,综合5年生存率低于30%。
只要发现得早,肠癌还是最容易治愈的癌症!因为90%以上的肠癌是肠息肉演变而来,在40岁前做一次肠镜,就能避免悲剧发生。
大肠癌的高发因素跟经济发展水平有关
大肠癌高发主要集中在比较发达,经济水平比较高的国家和地区。从世界范围来看,像美国、欧洲、中国等地区都普遍高发;而对于国内形势,主要集中在广东、上海、北京等地。
从大肠癌的发病年龄来看,中国发病情况与国外不太一样,发达国家都是50岁以上高发,而中国则提前到了40岁以上高发。这可能跟中国的特色饮食及工作压力大等有关系,营养过剩或是饮食不规律等原因,诱发大肠癌。
我国目前绝大部分(80-90%)大肠癌诊断时都是晚期,而晚期大肠癌治疗效果明显比早期患者差,且花费高,广州市大肠癌发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很多。
绝大多数大肠癌是由息肉逐渐发展演变而成,一般需经历以下演变过程:正常肠道粘膜→小息肉→大息肉→异型增生→癌→转移癌,发展过程缓慢,需几年甚至有10年。
结直肠癌筛查的推荐年龄从 50岁降至45岁,希望通过早期的筛查降低50岁以下人群的结直肠癌死亡率。
结肠镜可筛查肠癌及切除早期病变降低患癌风险
统计显示,截止2012年,全世界约有136万大肠癌新发病例,死亡约69万,男性略高于女性。从我国的发病情况来看,截至2010年,我国大肠癌新发病例已经超过27万,死亡病例13万。大肠癌的发病情况非常严峻。
目前每年约有1100~1400万美国人接受肠镜检查,而按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(CDC)雄心勃勃的计划,50~75岁的美国人最好全部能接受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。如果算上其他方法,美国全国范围的筛查普及率在2015年已达63%,有望在2030年达到80%的水平。而我国目前尚不足15%!
日本结肠癌发病率很低,而且治愈率高,重要原因就是全民普及肠镜检查;美国发病率高,死亡率低,治愈率高,主要原因也是得益于肠镜的普及推广。
大量研究证实:肠镜既能发现病变又能切除,对早期发现结直肠癌的效果已经得到充分认可,而与未做过肠镜的患者相比,做过肠镜的患者死亡风险整体下降了61%,尤其是肠镜更多触及的左半部分结肠癌患者,死亡风险足足下降了72%
大肠癌早期无明显症状排便改变需警惕
早期的大肠癌是无特异症状的,当患者一旦感觉身体有明显不适时,往往已到中晚期,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。所以想要防治大肠癌,关键是早发现早治疗。
一般来说,超过30岁就开始长息肉,50岁后达到高峰,直至80岁才停止;有的人爱吃肥甘厚味、嗜好烟酒、不爱运动,还有炎症性肠病等,发生肠息肉的年龄会更早,20来岁就可能有了;还有一些遗传性疾病,则可能从幼年就开始长。
按照30多岁开始长息肉,10年后开始癌变来计算,在40多岁也应该做第一次肠镜。
此时,绝大多数息肉还处于良性阶段,处理起来非常简单,连住院都不需要,也不需要开刀,肠镜下就能切除;即便发现了早癌,也可以内镜下切除,和切掉个息肉没有太大区别;所以,肠镜检查,既能够预防、又能够治疗,可谓一石二鸟。
那么,哪些人需要做肠镜检查呢?
根据《中国结直肠癌早诊早治专家共识2020》,以下人群建议立即检查:
1.年龄≥40岁,无论男女,
2.长期抽烟、喝酒的群体;
2.有结直肠息肉或结肠癌家族史;
3.进行胆囊切除的群体,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;
4.长期缺少运动,高脂肪饮食,高盐饮食者。
5.长期便秘,腹泻,有排便习惯改变、不明原因腹痛、便血、消瘦的群体。
6.炎症性肠病、家族性息肉病。
另外,如果在排便时出现一些明显的变化,则需要警惕了。首先,大便规律的改变;其次,大便形状的改变;另外,大便里出现异常的东西,如便血等。尤其是早期肠癌导致的便血,很容易被误诊为痔疮的出血。一旦遇到这三种情况,最好到医院进行结肠镜的检查,做到早确诊,早诊治。